末次冰期气候最冷、冰川规模最大的时段,其时间在21kaBP前后,是距今最近的一个与现代气候环境反差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球平均气温比现代低5〜10°C,降水普遍比现代少。
由于中国自然环境的独特性,冰期时我国并没有像西欧、北美那样形成大规模的冰盖,而是随冬季风增强与夏季风减弱,形成更为显著的冷干环境,出现了显著的多年冻土扩展与自然地带的南移、干旱区扩展与黄土堆积区扩大等现象;且有约1/3的边缘海因海面下降而成为陆地。
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大理冰期的顶峰时代,即3万至1万多年以前,寒冷与干旱是我国大陆的主要气候特征,
南方的湘西,黔东温度降低值有10—13℃
浙江为12℃左右,渭南为14℃左右,北京也为12℃左右,
我国东部地区的冰缘区南界到达了北纬34°20′,长江中下游山地的多年冰土下界在海拔850米上下。
多年来,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发现了不少寒冷气候下生活的哺乳类化石,披毛犀化石出士点一直分布中原地区,这当然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取决于冻士界线的南移。
我国现代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48°以北,而大理冰期时多年冻土区南界在北纬34°左右,相差14个纬度,若以中纬度地区冻士区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6——1.0℃计,我国温度在大理冰期比现在要低9——14℃,比大理冰期前要低13——14℃左右。
==================================
在末次冰期,东亚华南地区的人类得到了急剧的发展与扩散,由此人类遗传基因树,并在现代华南人群中依旧有清晰的记录。
第一主要基因构架
O-M119 F56 * Z23180 * F32+175 SNPsformed 29600 ybp, TMRCA 15400 ybpinfo
O-M119*【3000年前的基因】
O-Y144065F22781 * F1736 * F17805+91 SNPsformed 15400 ybp, TMRCA 4800 ybpinfo【15000年前的基因】
id:YF19661CHN [CN-44]new【华南 广东】
O-F11242Y160498 * F18762 * F19967+70 SNPsformed 10600 ybp, TMRCA 1500 ybpinfo【10000年前的基因】
id:YF16060CHN [CN-35]【华南 广东】
O-M1348M1310 * CTS6251/M1384 * F1803/M1348formed 10600 ybp, TMRCA 10400 ybpinfo【10000年前的基因】
O-M1348*
id:YF16363CHN [CN-46]【华南 海南】
O-F4212Z23769 * FGC61079 * Z23807+19 SNPsformed 8200 ybp, TMRCA 6700 ybpinfo【8200年前的基因】
O-F4212*O-F2517F2517
id:HG02374CHN [CN-53]【华南 云南】
id:HG02409CHN [CN-53]【华南 云南】
O-CTS10573F16307 * Z25019 * Z25017+54 SNPsformed 13000 ybp, TMRCA 8000 ybpinfo【13000年前的基因】
O-CTS10573*
id:HG02392CHN [CN-53]【华南 云南】
O-F1276F2179 * F3406 * Z25243+13 SNPsformed 14100 ybp, TMRCA 13500 ybpinfo【14100年前的基因】
O-F1276*O-F1863F1863 * F2079 * F2412
O-F1863*
id:HG01816CHN [CN-53]【华南 云南】
O-V3237V3237/Z25318
id:HG02137VNM【大华南 越南】
id:HG02023VNM【大华南 越南】
id:HG01861VNM【大华南 越南】
id:HG02131VNM【大华南 越南】
O-CTS6489FGC71343 * Y26374 * F2309+6 SNPsformed 13500 ybp, TMRCA 13300 ybpinfo【14100年前的基因】
O-CTS6489*
id:HG00983CHN [CN-53]【华南 云南】
O-ACT1126Y140802 * Y140778 * Y140767+85 SNPsformed 12900 ybp, TMRCA 50 ybpinfo
id:YF16111CHN [CN-35]【华南 福建】
id:YF12868CHN [CN-35]【华南 福建】
O-Z25398Z25398 * Z25399 * Z25444+2 SNPsformed 12900 ybp, TMRCA 12900 ybpinfo【13000年前的基因】
O-Z25398*
id:HG02073VNM【大华南 越南】
id:HG02035VNM【大华南 越南】
O-F1100F1710 * Y37861 * Y160496+10 SNPsformed 12900 ybp, TMRCA 11000 ybpinfo【13000年前的基因】
O-F1100*
id:YF16058CHN [CN-43]【华南 湖南】
O-F4124Z25763 * Z25762 * Z25752+15 SNPsformed 11700 ybp, TMRCA 10400 ybpinfo【12000年前的基因】
O-F4124*
id:HG01872VNM【大华南 越南】
O-F1725F14690/Z26080 * F14559/Z26077 * CTS1933+22 SNPsformed 14500 ybp, TMRCA 12900 ybpinfo【15000年前的基因】
O-F1725*
id:HG02050VNM【大华南 越南】
O-MF1380MF1383 * F19097 * MF1384+22 SNPsformed 11200 ybp, TMRCA 6000 ybpinfo【11200年前的基因】
O-MF1380*
id:YF12673CHN [CN-44]【华南 广东】
O-M1706CTS6198/M1633 * CTS3956 * CTS4636/M1611+76 SNPsformed 11200 ybp, TMRCA 6800 ybpinfo【11200年前的基因】
id:YF14618CHN [CN-44]【华南 广东】
id:YF12190CHN [CN-37]【山东】
id:YF10747CHN [CN-37]【山东】
====================================
中石器时代,由于最后一次全球性冰期的影响,环境产生巨大的变化,在广大的华南地区(包括整个珠江流水系在内),受气候环境影响的程度虽然比不上北方地区,但由于大面积的大陆冰川的出现而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下降,海水撒到130~145米以下,大片大陆架出现,半岛与陆块、岛屿与陆块,陆块间都相连,变成通途,大大方便了古人类和伴生动物群的迁移和辐射,使人类有更广阔的天地可活动和发展,生活环境有更多的选择,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早在最后一次冰川的前期阶段,即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后一阶段时候,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在整个珠江流域内,人类历史迎来大发展,大量的文化遗址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无论狩猎和采集,都有很大的发展。
生产工具——石器的加工技术也大大提高,表现在石器形态从简单加工的砾石石器变成陡刃的更为适合加工竹木器工具的砾石石器,更进步的是出现了刃部磨光的石器,骨、角器的制造和使用越来越普遍,复合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也越来越普遍,狩猎和采集的发展不仅反映在工具的制造上,而且在方式上也大有改进,出现了挖陷阱、围猎、成群地大规模地狩猎一些野生动物,这种狩猎方式也为家畜饲养提供了先决条件,因为在大规模的围猎中,很可能获得不少幼仔畜,这就是家畜饲养的前提。这样的文化遗址在珠江流域颇多,比较有名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究所研的韩德芬和李有恒两位先生,在研究了甑皮岩遗址出土的猪骨后,认为甑皮岩遗址的先民已经开始了猪的饲养。
1998年11月中山大学考古专业的学者有幸和甑皮岩博物馆及桂林市文管会有关工作人员一起,对1973年进行试掘出土的以及后来又进行多次的小规模发掘出土的所有兽骨,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又新发现了9个种属,一共为六目十四科三十四种。特别注意对所有猪骨进行了较仔细的观察,结果认为,韩、李两位先生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因为所有比较完整的猪上、下齿列,都表现出其被饲养后所产生的形态结构上的变化,齿列缩短,齿隙变小,下颌水平枝变平直和宽厚,獠牙变得不那么粗壮,而且青壮年个体的比例明显提高。单个牙齿的齿尖磨损度变弱。由此可见,这都是被饲养后带来的特征变化,
这些特征如此明显也反映了一个问题,甑皮岩遗址先民饲养猪并非刚刚开始,可能已有一定时日,这点从遗址所处的年代已是新石器时代前、中期亦相符合。其萌芽阶段应在中石器时代。到了甑皮岩当时的先民已经相当繁荣了。这点从甑皮岩遗址出土了大批与农业或园圃式农业有关骨铲、骨锛、骨锥、骨刮器,以及蚌铲、蚌镰、蚌切割器等工具得到旁证,因为前面早有学者说过,家畜饲养起源和农业起源关系非常密切,基本上是同步的。
最近的一次冰河时代即末次冰期,约于11万年前开始,于前9600-9700年完结。此间,大量水体被冰冻到大陆,海平面低,陆地比现在大很多。这张是末次冰期盛冰期时的东亚地图
http://img3.laibafile.cn/p/m/306892627.jpg
冰期时期,寒潮源地迁移和古华北湖的形成,对崂山地区乃至中国东部古冰川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山东丘陵300米以上的山地都可能发生过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崂山古冰川遗迹的发现,可以把中国东部古冰川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为东亚地区及中国东部陆架古环境的研究注入新的内容。
崂山是我国东部唯一一座既有古冰川侵蚀地貌,又有堆积地貌的山区,是古冰川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被称为古冰川公园。
冰川遗迹的代表到处都是,包括险峰、陡崖、悬谷、山门、石崮、天池、石河、飞瀑、韵水、异洞、奇石、冰斗、U型谷等奇景,更有道观、古树、名木。这些形成了崂山独特的盖世的奇幻的冰川文化。
那罗延窟是崂山的冰川遗迹的代表。窟所在为一山峰,山峰本浑然一体,中忽开一门北向,门内深入,宽豁如厦屋,屋顶有圆洞直通峰巅,如巨井观天,属于崂山独特的异观,是古冰川亿万年的杰作。
崂山是天然的古冰川博物馆,是我国东部海拔最低、冰碛地貌最为完整、冰消期景观最为秀丽的古冰川遗址;
同时,也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古冰川遗迹,
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古冰川遗迹保存最佳的地貌遗址,
属于全世界极为宝贵的地质遗迹,
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除崂山南线沿海一带,在崂山还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景点都是古冰川运动所产生的。
如巨峰游览区,便是崂山古冰川遗迹密集区,比如著名的七十二蹬台便是古冰川的杰作。
还有华严寺,便是直接建造在古冰川遗迹之上,游人在此登山,便是在遗迹中穿行。
△华严游览区秋景
崂山古冰川遗迹虽然发现较晚,却有可能是继庐山、黄山古冰川遗迹被发现后,我国东部冰川研究中所取得的又一新的重大突破。虽然已近80岁高龄,但提起崂山的古冰川,平常话并不多的赵松龄滔滔不绝。崂山堪称我国古冰川研究的地址宝库。赵教授说,从冰川地质学的观点来看,崂山是天然的古冰川博物馆,非常适合建立我国东部海拔最低、冰碛地貌最为完整、冰消期景观最为秀丽的古冰川地址公园。
末次冰期我国东部永冻土的南界由现代的漠河-根河一线推移到松辽分水蛉一线(年均温-5.5摄氏度)。岛状冻土界线由嫩江(年均温O摄氏度),推移到大连-北京一线,整个地理地带大约向南推移了1O个纬度。如果当时大连年均温O摄氏度,那么青岛年均温约2摄氏度左右,根据垂直温度梯度每百米O.6摄氏度计算,3OO-400米高程年均温正是O摄氏度左右,恰在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地带。整个末次冰期气候偏干,但气候也有稍湿对段,和每年的降雨时节都会对寒冻风化有利。
根据沉积物古温度信息,推演了大气环流,指出束欢冰期,中国东部几乎全年来自大陆的冬季风统治,夏季风仅能达到江南丘陵南部。
而中国又处于欧亚大陆东部,高空为西风气流控制,所以在华北形成干燥中心,年降雨量仅达现代的1/3,也就是300—200毫米左右,这就相当于现代狼山以东的内蒙古东部半干旱地带。
关于华北平原古环境,末次冰期时,太行山前、燕山山前堆积了洪积扇带,主要是砾石,构成荒漠戈壁景观。而平原内部,河流堆积主要是粗砂,辫状河流发育,多为暂时性河流,洪水期很短.大部分时期为干河床.这种堆积在平面上、剖面上都能占60%,而河问地只发育较少的壤质灌丛。当时风沙堆积作用加强,在盆地边缘有衍生黄土,一些沙漠动物驼鸟,骆驼化石在北京、倮定、邢台都有发现。
据赵松龄、夏东兴、李培英研究,末欢球期渤海、南黄海都发现风沙堆积,并有涉漠化可能。由此,联系到崂山风蚀穴,末次冰期在崂山脚下的洪积扇地带及之外平原区,很可能是一片干草原、荒漠。每当风抄骤起,拍打岩壁,久之形成龛穴。这种风蚀穴在石岛槎山、平度大泽山也有发现
崂山地貌按高程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犬齿交错的山峰,海拔近1000米,它们是1万多年前末次冰期时形成的。当时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第四纪几度进侵的海水已退却到冲绳附近一带,
黄渤海成为一片荒原,气候干冷。此时,日夜之间、冬夏之间温差很大,花岗岩在寒冻作用下,机械风化很快,大块大块岩石崩裂,形成参差不齐、面貌峥嵘的山峰。下层的花岗岩地貌,多是1万年来冰后期形成的。此时,大海回归,化学风化占了优势,雨水和地衣植物参与这种风化,将质地均匀的花岗岩由表及里一层层剥离,一些早期崩落的巨大岩块,或原来没动的岩石,遂形成一个球形巨石。若干秀峰奇石,构成了今天崂山的这种雄伟、奇特的地貌形态。